建设原则
当前位置: 建设原则

1. 先进性与实用性协调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学习借鉴、充分吸取国内外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思想、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和实施方法,符合当前潮流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技术要求。建成的数字化校园应满足可扩展、可兼容和可转向特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确保在今后10~20年内不落后。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应用”,因此在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应从学校的特点出发,坚持实用的设计原则,紧紧围绕我校的需求,在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综合建设要求前提下,需要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尽可能少投入、多收益。

2.规范化与特色化共显

    我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架构与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应符合业界主流标准与规范,如业务集成、数据集中;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编码规范、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数据库与容灾备份等均应遵循标准化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凸显我校长期形成的能源、矿业领域浓郁的行业特色,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董事会办学机制与模式,财务分级管理、行政扁平化管理等校内管理体制,牵头“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等国内外校际协同机构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3.系统建设与理念更新同步

    “应用”是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和宗旨,“应用”数字化校园的全校各部门不仅是数字化校园受益的主体,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力。因此,在数字化校园硬件系统、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建设部门与应用部门、各应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打破部门壁垒、挖掘深层数据、集成可靠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和效益。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校园基础架构与各应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数字化校园管理队伍、信息技术专业队伍、数字化校园应用队伍等三支队伍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专门化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体系和机构。

4.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匹配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首先是网络基础平台、共享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等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符合一定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应用系统可方便地实现与校园网络基础平台的集成。

    应用和服务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应作为重点进行科学论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有计划地选择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应用和服务系统(如“泛OA系统”)作为试点工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早日见效并带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局。

5.数据与硬件系统有效集成

    “重硬轻软”是诸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软肋,往往容易形成“高速公路无车跑”的窘态,严重制约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其效能的发挥。在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按标准和编码的信息录入、既有信息资源的核实与转接、统一数据库的集成等数据资源挖掘与处理工作比硬件系统的建设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工作量更大、重要性也更强。因此,从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伊始,各二级单位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技术人员负责数据资源,强调从基础、源头重视数据的录入、集成和更新是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6.存量与增量资源综合利用

    经过多年建设,我校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体量的网络硬件和应用系统体系,但从构建数字化校园角度来看,无论是平台构架,还是应用系统;不论是服务功能,还是资源储量,均需要较大的投入加强建设与集成。在我校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中,应特别注重既有资源的协同利用,强调硬件系统的新增、改造与集成;应用系统的开发、更新与集成;数据系统的录入、转接与集成。

7.分步建设与阶段成果实时见效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因此在其规划和建设中,应根据学校各部门的需求和特点,遵循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数据资源、公共应用平台、应用服务系统、决策支撑体系等建设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由简至繁、由易而难,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与方案,分阶段实时见效,并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