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学习】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策略:内育与外培
  • 发布时间:2019-06-10
  • 浏览次数:247

摘要:当前阶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协同服务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新使命。职业院校要处理好来华留学与境外办学两个方面的关系,在遵循“精准宣传”、“需求导向”、“质量取胜”、“以人为本”等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还要遵循“借船出海”、“粮草先行”、“标准研制”、“入乡随俗”等原则,拓展境外办学空间,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职业院校;协同服务;来华留学;境外办学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其目的在于与沿线各国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的“润滑剂”,发挥着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一带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之路。不仅在高铁领域,在幼教、机械、纺织等领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也正在全面展开。随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日趋重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倡议发展方向。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为“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助推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放转型,关键在于调动起职业院校层面的力量。目前来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通过“来华留学+境外办学”的方式推动中国职业院校走进沿线国家,进而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协同服务“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放转型提供了发展契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成为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职业教育理应有所担当,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院校层面的深化落实。

(一)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现实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国家为例,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额累计达2962.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40亿美元。双方企业合作实施了公路、铁路、电力、桥梁、港口、航空等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求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雇佣目标国劳动力,尤其是具备一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主要国家中,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且缺乏开发能力,无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供给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正如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所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一线工人数量少且操作技能差,造成了项目建成后迟迟不能生产、生产后不能达产稳产、达产稳产后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许多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由于企业自身培训力量有限,加之巨大的培训需求,企业往往捉襟见肘。柬埔寨国家工业技术学院院长Moan Sam Oeurn谈到本国情况时说,柬埔寨劳动力市场缺乏熟练的交通技术工人,每年培养学生的数量远不足以满足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市场对高水平技术工人的渴求,由此可见一斑。此时就需要中国职业教育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加入到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科学谋划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行动策略,为我国及沿线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让沿线国家人民共享“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既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担当,更是中国职业教育应有的行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目的不仅在于服务于企业“走出去”倡议,为沿线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在于加强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传播交流民族文化,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二)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职业教育要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至为重要。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不仅可以为中国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而且可以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一类是专门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制度的指导性文件,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另一类则是部分提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要求相关文件,如《关于新时期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政策文件的指导之下,做好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至少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育人为本,人文先行;政府引导,民间主体;共商共建,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做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政策设计。二是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要通力合作,加强政策沟通,畅通合作渠道,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的标准连通,提高服务成效。三是有序搭建合作平台,发挥好平台作用。在政府搭建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产教协同峰会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的同时,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联合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性的合作交流平台,如“云南省13所高校联合成立“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缅、老、泰、柬、越等五国多所学校和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重点培养澜湄地区经济合作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总而言之,只有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才能为中国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行动载体任何伟大事业的建设都离不开行动环节的落实,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协同服务而言同样如此。对中国职业教育而言,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载体主要在于职业院校。广大职业院校是协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无论多么美好的发展愿景,都需要职业院校去探索实现,因此必须充分挖掘职业院校的潜力,发挥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院校选择来看,应该鼓励国际化办学水平高的示范、骨干职业院校率先走出去,尤其是《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公布的国际影响力50强高职院校,而后鼓励其他高职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之下有序走向海外。从发展阶段来看,要明确职业院校“走出去”的三个阶段,即无盈利阶段、收支平衡阶段、盈利阶段,在不同阶段定位不同的发展目标,并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的打造赢得沿线国家的认可。从发展布局来看,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来华留学与境外办学“双管齐下”,正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所指出的那样,一方面要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并不断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要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内育”之策

扩大来华留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发挥国内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利用国内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接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逐渐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区位之一,也成为中国在人才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交流对象之一,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的来华留学规模,培养的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充当中国企业和海外市场的联系纽带,并通过多元文化、管理经验和沟通交流,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一)精准宣传,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

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留学生项目起步较晚,在对外招生宣传力度上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约5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万人。其中,到贵州留学的人数成几何级倍数增长。2016年,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虽然超过7000人,但考虑到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然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且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攀升,职业院校留学生的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留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其他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很小;而且留学生所学专业以文科专业为主,工科、理科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院校的留学生招生工作还停留在“老三样”上,即网站上登信息、合作上靠中介、座位上等敲门。宣传效果不明显,且等来的合作一般双方信赖度不高、可持续性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职业院校必须创新方法,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一是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派遣专门人员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考察,与当地职业院校洽谈合作事宜,向当地学生宣传介绍中国的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以及人才培养特色。二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类交流平台,比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等,通过宣传介绍办学经验增进相互了解。三是职业院校要充分调动来华留学的校友力量,通过组建校友会的方式,鼓励校友宣传介绍学校情况,从而吸引更多学生来华留学。

(二)需求导向,量身定制留学生培养方案

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缺乏学历教育的优势,但职业院校的特色在于注重技能培养,专业的实践性强。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这正是职业院校的优势所在。因此,职业院校在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宏观人才需求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来华留学生的需求,在微观层面设计个性化的留学生培养方案。一方面,要深入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把握其最新的人才需求趋势,以便确定留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要与留学生本人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其个人对自身生涯发展的定位以及对于在中国学习与生活的期待。职业院校要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绝非简单的课时累加或者课程叠加,它涉及人才培养规格确定、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配备、实习实训安排、考试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要充分了解留学生的“学力”基础,以便安排符合其能力水平的课程。要在安排汉语文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视其个人发展需求安排到相关专业,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于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安排语言能力较强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帮助其尽快进入正常学习轨道。另外,针对有升学需求的学生,要为其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尝试打通升本的绿色通道,实现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衔接。

(三)质量取胜, 精心打造留学生培养品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少职业院校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开始招收来自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但与日益高涨的国际招生热情相比,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不少职业院校并未对留学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投入足够的精力,导致留学生培养的质量问题频出,很多学生仅仅是掌握了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而在专业能力发展上并未取得显著进步。从短期来看,我国政府和职业院校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奖学金以及独特的中国文化,可以对沿线国家留学生产生一定吸引力。但从长远来看,质量是职业院校留学生项目的“生命线”,赢得沿线国家的认可、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坚持质量取胜的原则,精心打造职业院校的留学生培养品牌。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帮助留学生打好汉语语言学习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提高汉语水平。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留学生提供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留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帮助其在毕业时考取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留学生打好就业基础,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院校的留学生品牌。如此一来,留学生在毕业之后,无论是回到本国企业就业还是到中国企业就业,都具备了更多的人力资本优势,也更有助于其在劳动力市场上赢得心仪的工作岗位。

(四)以人为本,有效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

“一带一路”以文化先行化解世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推进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其他领域合作的有效性。职业院校的留学生培养,要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留学生管理的水平。职业院校的留学生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从而增加了留学生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留学生,势必会面临很多文化上的冲突。在留学生管理上,必须养成跨文化管理的意识,尊重留学生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学会站在留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管理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摒弃将留学生奉为外宾的传统思想,坚持把留学生当作普通学生看待,不能过分迁就留学生,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同时,要以“人性化”的管理代替死板的事务性、程序性的管理,融入灵活与宽松的管理方式,突出教育管理的“身份对等、管理趋同”,实现趋同化管理。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与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与姿态走进留学生群体,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灵隔阂,让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与留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而且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进而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外培”之策:拓展境外办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深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的了解,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为了给“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院校走向境外办学无疑成为大势所趋。

(一)善于“借船出海”,与企业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企业和职业院校“走出去”提供了双重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双方携手走向海外实乃双赢之道。对企业而言,职业院校可以帮助其“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对职业院校而言,在境外办学的起步阶段,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走向海外,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开展境外办学,无疑会减少不少障碍,也更有利于境外办学的成功。从目前来看,“借船出海”至少可以帮助企业扫清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成本障碍。对职业院校而言,境外办学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设备设施的采购、驻外教师的生活补贴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果有企业的支持,职业院校可以减轻成本压力。二是风险障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相对复杂,有的国家存在宗教冲突、民族分裂等不稳定因素,如何保障外派教师的安全至关重要,而企业在应对安全风险方面更有经验,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借鉴和帮助。三是能力障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职业院校很难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相比之下,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的企业最清楚沿线国家的经济需求以及与之匹配的人才需求,因此,“借船出海”可以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走出去”倡议相适应,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二)坚持“粮草先行”,加强师资、课程等方面的保障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必然需要配备足够的“粮草”,包括国际化的师资、课程等。职业院校“走出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练好内功”。在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方面,要遴选具有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精神,而且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并针对所授科目开展相关的培训,以此有效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为了调动起专业课教师参与境外办学的积极性,职业院校要在工资待遇、生活上给予充分的保障;此外,在职称评审、奖励机制方面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倾斜。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方面,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组织国际领域的专家、本校教师、当地教师等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职业院校境外办学也急需政府层面相关的配套政策。目前来看,职业院校境外办学仍然面临一些政策上的瓶颈。由于境外办学审批复杂,不少职业院校很难获得办学资格,即便是获得了办学资格,在师资派遣等方面也会面临很多障碍。在资金保障方面,不少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需要政府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另外,还有不少职业院校缺乏境外办学账户,导致在办学资金流转与使用上出现困难,也需要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注重“标准研制”,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品牌

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在于以此为平台加强沿线国家的民间交流,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国际规则的洗牌提供了契机,中国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品牌,方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否则,不但会丧失提升自身国际化实力的机会,而且会丧失引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此,在境外办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注重树立中国职业教育的品牌。对参与境外办学的职业院校而言,当务之急在于打造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包括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在普通教育领域,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大大增进了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大国形象的认可。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打造孔子学院一样的教育品牌。比如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共同建立的“鲁班工坊”,被看作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鲁班工坊”集中了天津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反映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现代教学组织理念,突出天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内涵性成果,呈现“互联网+”现代智能制造的教学载体应用,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品牌。

(四)坚持“入乡随俗”,助推境外办学的本土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加强“五通”建设的核心的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可以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使命之一就在于推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发挥其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职业院校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学,能否为沿线国家的人民所接纳,关键在于民心是否相通。因此,中国职业院校走向境外办学,既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也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职业院校的本土化进程。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背景、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职业教育要结合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实际需求,逐步将中国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标准、方法在相关国家“本土化”。具体而言,不少当地教师会担心中国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之后会造成自身的失业问题,从而引发误会甚至冲突。在此情况下,职业院校在境外办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雇佣当地师资,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再比如,不少职业院校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政策等,与并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学校商谈合作事宜,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中国职业院校走向境外办学,既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也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职业院校的本土化进程。唯有如此,方能将中国职业教育扎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沿线国家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并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任君庆,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